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西侧,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合作支持下东亚海陆源污染消减基金的第一个项目,是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
2000年被列为国家重要湿地(庵东沼泽区),2005年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支持下杭州湾湿地保护工程启动,2010年6月18日投资约1.4亿元、占地5000亩的湿地项目一期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12月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7年12月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在发挥湿地科普宣教功能的同时,坚守保护初心,联动宁波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宁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机构先后成立了“杭州湾湿地生态(研学)中心”“爱鸟学院”等,开展湿地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湿地公园以其良好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陆续获得国家综合性示范实践基地、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入选《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21)》 “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自然教育学校、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浙江十大“最美湿地”,宁波市第一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荣誉称号50余项。
联系电话:0574-63078300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微信公众号
湿地教育中心介绍
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西侧,总面积63.8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是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合作支持下东亚海陆源污染消减基金的第一个项目,是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区。
杭州湾湿地是中国八大盐咸湿地之一,属于典型的近海与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处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区,是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每年大约10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停留,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和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黑脸琵鹭和卷羽鹈鹕的重要越冬地与迁徙停歇地之一。截止目前,项目区及其附近区域累计记录鸟类303种,(实施前为169种),其中记录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共有21种(实施前为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62种(实施前为13种)。杭州湾湿地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禽;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始终围绕“生态保护、生态科普”目标开展自然教育,尤其是候鸟博物馆的开放(2013年9月底对外开放),逐步成为区域湿地自然教育中心。2020年起围绕自然教育工作,发动成立“校企联盟”,打造杭州湾湿地自然课堂,搭建起由政府、企业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平台。通过引入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周边院校和社会团体为支持力量,吸引自然教育机构参与,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社区”、打造“校外第二课堂”模式,逐步构建起“自然+教育”跨行业生态圈。通过“讲解+体验+探索”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形成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特色的自然教育。
公园依托湿地鸟类资源特色,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公益宣传活动。围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生物多样性保护日”“观鸟节”“鸟类生态科普展”等节日、展览活动,与宁波杭州湾新区初级中学成立“爱鸟学院”,携手专业志愿者开展专题宣教,共同推进湿地生态科普宣教保护工作。依托区域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积极响应全国自然教育工作部署,探索出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自然教育工作机制,大力发展湿地自然教育事业。近三年来,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已逐步成为区域湿地自然教育中心,疫情以来,通过线上“云观鸟”、VR云导赏、云直播等一批“云”系列自然教育活动,每年受众达100万人次,线下“自然课堂系列课程”“我为湿地生态做贡献”“自然笔记大赛”“鸟类科普进校园”等每年受众达超10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国家综合性示范实践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50余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