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CEPA湿地教育与保护论坛在湖北武汉十堰厅顺利举办。超过20位来自全球各湿地保护地、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的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及深度支持湿地保护及自然教育的企业代表,以线上下结合的方式,在论坛上进行优秀案例和研究报告的分享,并开展沙龙交流。野禽与湿地保护基金会(WWT) 国际项目经理Chris Rostron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公布了《湿地公约》 CEPA新策略,并分享了国际湿地网络(WLI)的全球动态。他提到,未来CEPA工作应紧密结合湿地公约新的工作策略,提升对各个地区联络人的支持,并尝试以线上学习中心的方式为更多伙伴提供专业支持。
▲野禽与湿地保护基金会(WWT) 国际项目经理Chris Rostron进行分享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湿地公约中国CEPA联络人张亦默对《湿地公约》CEPA版块中国履约情况进行回顾。他表示,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以来,湿地CEPA工作也从初期探索进入到全面开花阶段。在政府、保护地、社会组织、媒体、教育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推动下,从政策制定、宣教场馆和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实施、多媒体宣教作品等方方面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湿地公约中国CEPA联络人张亦默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秘书处高级宣传官员傅晓芹介绍了EAAFP的CEPA工作。她通过工作坊、智库竞赛等一系列案例分享,强调了对于青年一代进行意识提升的重要性。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EAAFP)秘书处高级宣传官员傅晓芹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介绍了苏州湿地自然教育发展的3大阶段及其总结思考:2012年-2014年湿地自然教育理念的萌芽,苏州湿地站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成立了第一所 “湿地自然学校”;2015年冯育青邀请外部的专业机构来苏州一同发展湿地自然学校奠定了框架,2016年开始,各类专业的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机构开始对苏州湿地公园实行一对一指导,先后开展了解说系统规划、环境教育书籍编写,和课程创设等合作项目等内容。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介绍苏州经验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傅小生分享了保护区多元体系结合的自然教育。保护区努力探索、不断实践,逐步总结形成有东滩特色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自然教育模式。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最东端,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傅小生进行分享
他详细地介绍了崇明东滩经验:一、拥有完善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形成一基地四中心的格局;二、建立自身教材体系并开发培训课程,联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红树林基金会共同组织完成清洁湿地课程“湿地卫士”、“塑料垃圾的前世今生”等;三、引入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公益组织、周边社区参与、科研院所、社会公众多方共同参与;四、活动做到学习体验相结合,清洁湿地活动、自然工作坊、自然笔记、手绘大赛、观鸟大赛等;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监测成果共享、开展讲解员知识培训、优秀多媒体培训课程评比、每年编制科研监测报告、每五年出版科考集。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分享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教育工作,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唯一位于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深圳湾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
杨琼分享了聚焦特色资源,建设全龄化科普教育平台的五大经验:一、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从自然教室、红树书吧、红树讲堂、观鸟长廊到林间课室、科普展板等,实现自导式游览;二、不断壮大科普队伍,保护区不仅有专职而稳定的科普工作人员,还积极与红树林基金会、深圳市观鸟协会、蓝色海洋协会、WWF等开展合作,常态化招募培训红树林志愿者;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红树讲堂、科普进校园、中小学生自然教育活动、童诗创作等;四、 融入信息化技术,创新教育手段,秘境之眼、在线课堂、学习强国多平台展示红树林湿地;五、编制教材和科普读物,让科普更专业。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经验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湿地管理部总监、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孟祥伟进行了主题为《生态保护为基,自然教育为魂》的分享。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内目前面积最小的国家湿地公园。
▲深圳华侨城都市娱乐投资公司湿地管理部总监、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校长孟祥伟
据她介绍,华侨城湿地充分融合无痕湿地、零废弃等湿地管理理念,遵守“三不原则”:蚊虫不消杀,植被不作园林式修剪,晚上不开灯。2014年,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在华侨城湿地落成,探索出“三个一”运营模式,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同时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范例,在全国各地开展教育培训,传播湿地自然教育工作经验,促进国内自然教育事业发展。
▲华侨城湿地“三个一”运营模式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广州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自然学校校长冯宝莹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分享了城市湿地教育的社会化参与。
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2015 年,海珠湿地正式创办自然学校,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湿地教育平台,6年的时间通过吸引多家有品质的教育机构进驻,引入 NGO、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志愿者作为支持力量,打通“政企研学用”闭环,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逐步形成自然教育的“海珠模式”。
珠水云山基金会理事、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主席虹瑶分享了珠水云山基金会如何激励青年世代,尤其是大学生团体参与湿地保护的实践案例。让我们看到城市青年一代从关心、了解身边的湿地开始,沉浸式、多角度参与湿地宣传和保护工作。
▲珠水云山基金会理事、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主席虹瑶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湿地项目主任宁荣菊分享了针对城市湿地,以培育绿色公民的方式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吸引更多力量加入湿地教育和湿地保护的案例。通过进阶式的课程设计、培训以及活动研发和落地,为不同需求的公众提供认识、了解甚至参与湿地保护行动的平台。
通过各地各种公众参与湿地守护平台的搭建,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参与其中,了解湿地的美好以及重要性,并让大家参与其中,从意识转换到行动,守护身边的湿地。自然之友除了在北京的行动,还会支持武汉、襄阳、上海、成都、杭州、深圳、广州、无锡、长株潭城市群等多个城市湿地主题相关的行动。武汉光谷山水公益基金会邀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分享了在长江源的嘉塘湿地与当地社区一起开展黑颈鹤监测和草地恢复,共同守护高原湿地的工作。还介绍了北京城郊的湿地-农田生态系统保护,武汉江滩调查,以及城市公园里的湿地保护实践。实践中发现,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是城郊区域重要的栖息地,值得保护和恢复;在城区,河滩、湿草地、沿岸绿道和湖心岛等则可以成为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和驿站,成为普通市民接触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起点。
▲北京市海淀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官员谭羚迪进行分享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通过对所在地区域内小型湿地的生态修复,合理调整沉水、浮水、停水植物的配置,丰富水体内的本土水生鱼、虾、螺等五种,通过几年的打造,形成了一片健康的小湿地。吸引了不少本土生物来此生活、繁衍,黑水鸡利用水面倒伏的芦竹筑巢,红脚苦恶鸟和白胸苦恶鸟也迁徙到此。动物园新建本土物种保育区,通过展示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活在湿地的本土野生动物,希望建立更多的城市人群与湿地之间的理解。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副园长白亚丽介绍园区湿地修复和教育工作另外,动物园很多动物展区都增加水系、池塘等湿地区域,展示野生动物原生栖息地的环境概念同时,为区域内的本土野生动物们提供水源地。这些工作,也进行了媒体、公众教育及活动等多渠道传播,影响更多的人欣赏湿地的生态魅力,理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张登高分享了作为在地环保组织,如何搭建公众参与本地湿地保护行动。
过去两年善水环保一方面通过培育并引导志愿者持续参与湿地保护,从而提升普通公众对湿地功能以及保护价值保护的认知。另一方面联合湿地公园周边社区共建湿地保护行动机制,主要通过面向社区居民进行招募,组建社区协助巡护队。巡护队定期开展巡护、宣讲,来减少人为破坏和干扰的现象,巡护队还会记录湿地珍稀物种、水质情况,形成巡护日志,从而作为社区以及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开展一些针对保护措施的依据。红树林基金会守护深圳湾项目项目总监、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执行园长尹玉柱介绍了深圳湾项目的社会化参与湿地保护模式探索。
▲红树林基金会守护深圳湾项目项目总监、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执行园长尹玉柱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红树林基金会的重要项目地之一,是福田区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留和修复的一处连通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香港米埔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生态廊道;同时也是福田区政府探索“职能转移”实现的国内首个公益组织管理自然公园的创新模式。在福田区水务局的指导下,基金会以“生态”为题,于7年内在公园进行一系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探索和CEPA本土化实践,向市民开启人与湿地沟通的新大门,也给深圳湾的湿地物种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家园。
东台条子泥世界遗产地资产管理负责人周丹分享了条子泥从垦区到世界遗产地的湿地保护与发展之路。2019年,条子泥作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区获批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东台沿海经济区始终坚持科学保护、精准保护和有效保护,创设了“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并于2021年成功推出条子泥湿地的“720保护模式”。保护工作成果颇丰:至2021年,东台沿海记录到鸟类增加至410种,包含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也来到梁垛河口安家落户,种群数量由2020年50头发展至今已有560余头。
北京富群环境研究院
青海省湿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湿地是青海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基础,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类型、强大的生态功能,使青海湿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